人物觀點

現在誰沒有用過臉書、推特、Istagram、Pinterest等大型社群平台? 我們的生活已經牢牢地與他們綑綁在一起,讓我們享受著分享生活的快樂、與人聊天的幸福滋味,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在平台上所獲得到的。近年來這些平台還可以進行買賣交易,甚至募集資金等創新行為。政治大學資管系教授 李有仁教授一直致力於研究與網路及資訊系統有關的領域,最近更深入研究社群平台及利用社群平台預測市場等。
看平台使用者的創新程度
李教授的最新研究和他的學生探討著社群平台上使用者的創新程度(User Creative Performance),過去其他研究比較是有關使用者的創意傾向(User Innovativeness),證明新產品的出現,創意傾向程度愈高的人就愈可能去使用這項新產品。但是李教授這篇研究主要是探討使用者做了哪些具有創意的事情,而這些創意的來源是不是跟他的社群平台使用習慣、社群平台上的資訊交換及平台上的社會資本等有關係? 李教授以問卷研究發現使用者若很習慣地使用社群網絡,他們的創意思維會比一般人多;若使用者之間在平台上的互動愈多,愈多訊息的交換或流通,創意的思維也就會愈多;若使用者可以從社會網絡中籌到各式資本(錢、智慧等),其創意的點子也會跟著愈多。根據這樣的結論,李教授未來也會朝向研究「企業內部社群平台」,鼓勵企業多多善用內部的社群網絡,增加員工與老闆的思考彈性與創意發想。
李教授每篇有關社群平台的論文,都將社會資本這項變數充分利用到社群平台,社會資本是來自社群平台的網絡,每位消費者在社群平台上都有屬於自己的網絡,企業如何善用這些網絡與社群關係來販售產品或是提高品牌知名度,是企業銷售方法的重點之一,研究發現社會資本大的企業或是創業主,他們的創意也會跟著愈多,成功的機率也會跟著增加,所以李教授積極地告訴企業主應該要善加利用社群平台可帶來的社會資本效應。
利用平台做市場預測
另外,社群平台也可以拿來做預測市場交易機制,預測市場是利用類似期貨交易的概念,將未來事件以市場估價方式,套用到選舉、娛樂、運動、財經等各面向。「預測市場」將各種有效資訊進行彙整,集結眾人的智慧來預測未來的事件的發生。看好、看壞者運用「價格」釋放的訊息,做出「交易」下單的判斷。其預測機制可以應用到電影票房、選舉票數、新產品受歡迎度、運動輸贏、股市漲跌等。最有趣的是李教授最新一篇預測市場是關於「流感預測」,利用疾管局通告找到醫護相關人員使用預測市場社群平台,做出交易下單的判斷,研究發現預測市場機制預測流感情況,竟然比疾管局利用歷史資料預測未來流感情況還要準確。經過這樣的研究,以後疾管局就可以利用預測市場進行流感預測。
未來社群平台的角色
李教授的研究大都與時事緊密地連接著,未來李教授更會朝向小額支付、通訊軟體的研究,就像大陸的微信,除了結合支付功能更有社群平台扮演的媒合角色,如果小額支付在台灣啟動,勢必會為台灣帶來一股支付方式的金融改革風暴。
圖片來源:改自於httpsgoo.glA3lVUY
採訪編輯:葉申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