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目
跳進框框,以紀律尋找創新的脈絡
期刊編號:Summer2014作者:蕭瑞麟

《盒內思考:有效創新的簡單法則》推薦序
這本書,一看書名就知道會大賣。
它要我們不用跳出盒子(jumping out of the box)也可以產生創意,而且是 留在盒子裡思考就可以。作者是學者,也是實務家,據說歸納了數百個產品研 發專案,而體會出五種「模板」(template)或是「基模」(archetype),讓新手 照著做,便能提升創新的效率。整本書大概就是鼓吹創意要有紀律,千萬不要天馬行空出點子。
重視使用者的設計思維
這種模板式的創新工具其實行之有年,看了也不會讓人太過意外。彼 得 ‧聖吉推廣「系統性思考」時就推出了九個基模,讓讀者能更快地理解思 考上的盲點。前一陣子台灣掀起了「設計思考」熱潮,大家也是一窩蜂地去學 設計思考的標準流程與板式。這是好事,因為「思考」這件事終於被重視了。
以前,工程思維主導所有的創新專案,許多缺乏人文素養的工程師用自以 為是的想法去設計新產品、新服務,卻帶來使用者更多的不便。設計思考、盒 內思考這類書籍要我們改變思維,多多重視使用者,自然對引導正確的創新也 有所助益。雖然書中並沒有特別點出「使用者」,但是這五項模板都是必須針對使用者來設計的。
重新演繹五大設計思考原則
可是,我其實不是很喜歡模板、基模這類很工具性的名詞,因為很容易誤導讀者,讓大家以為套模板下去就可以成功地創新。雖然本書作者不斷強調, 「套用就能成功」,但身為本書推薦者,我要提醒讀者,千萬不要被看似簡單
的公式所蒙蔽,停留在表象層次,反而忽視本書真正的精神。 我認為,本書的精華在於作者所整理出的五種創新設計原則。這五種做法 提供一種沈澱的程序,讓我們的想法與創意更有紀律,引導至少五種創新產 出。這五項創新思考原則到底有何神奇之處呢? 讓我用另一種解讀方式來介紹其中的奧妙。
一、減法原則:把太多的功能簡化,讓少一點的功能去凸顯產品的特色。例如,把錄影機遙控器上的功能簡化,可以讓使用者更容易操作,製作商也更省錢。還有,iPhone把電話的功能拿掉,變成iTouch,專門用來聽歌,就變成為另一種熱賣商品;iPhone用來取代筆記電腦,就成了iPad。簡約主義可以協助我們由原有產品中延伸出更多產品。
二、模組化原則:這是將產品分割成為各自獨立的功能,讓這些功能隨著使用者需要重新組合。例如,運動啞鈴可以根據使用者鍛鍊的程度來組合,將鐵板分為模組往上加。一般人學音樂往往會有恐懼感,台灣大麥音樂公司設計出一套模組式的數位音樂,讓學員可以自行組合產生音樂,然後做中學。這些都是以模組化來創新的原則。
三、相輔相成原則:讓原有功能多一些互補功能,使得使用者有買一送一的飽足感。例如,電視新聞下面的跑馬燈可以讓觀眾同時讀取最新消息,追蹤另一則新聞。將感測器同時放在冷氣機與遙控器上,可以動態地掌握使用者所在之處,調整溫度。可攜型袖珍型硬碟可以與公司裡的硬碟配合,讓檔案備份,方便於出差洽公時之用;還可以加上雲端硬碟(像是Dropbox)讓檔案在世界各地隨時可以取得。用一加一大於二的原則,可以創造更多產品。
四、一劍雙鵰原則:這個原則的重點是整合工作,達到一物兩用之效。例如,乳液可以有保溼與防曬兩種功能;一副眼鏡可以分為上下兩種焦距,同時可以照顧到近視與老花的需求,對四十歲以後的使用者是一大福音。這個原則也可以用到流行音樂。韓國的流行音樂團體常常就一團多用,像是Super Junior的男子團體中,原本都是以舞曲為主(主攻青少年市場);他們將擅長唱抒情歌的成立一個子團(主攻成人市場);擅長唱情歌的組成一團(主攻熟女市場);擅長以快歌演唱傳統歌謠的組成一團(主攻大眾市場);擅長跳舞的團員再與其他團的舞蹈強者(如,少女時代)成立另一子團,專攻高難度舞曲。
五、舉一反三原則:這是讓產品具有智慧功能,可以配合環境改變,例如杯子可以隨著水溫而變色,常溫時棕色,有熱水時便紅色,以提醒使用者別燙到。像是到了某定點手機便可以自動提供附近的餐廳資訊。還有,hTC以及華碩的手機推出可以於數位照片中自動刪除不小心入鏡的路人。
先「創舊」,再創新
這五種設計原則並不是原創,我們都不陌生。但是將這五種原則串在一 起,而且要我們有紀律的創新,就是功德一件。對新手來說,本書搭配這五項 設計原則,提供許多豐富的例子,可以激發出更多創意。不過,還是要再次提 醒,這些工具性原則必須建立在對使用者脈絡的深入了解。如果只是照本宣科 套用書裡的做法,恐怕會失去作者的原意。唯有先了解使用者的行為與痛點, 再設法應用這五項設計原則,才不會套出不切實際的創新,讓「盒內思考」變 成瞎子摸象。
要跳出框框,首先要進入框框(紀律)。將創新建立在「創舊」的基礎 上,讓思考有脈絡,才能夠將本書的五大設計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著有《不用數字的研究》、《科技福爾摩斯》、《科技意會》、《思考的脈絡》等學術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