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紀末,馬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用於人員、貨物和郵件等的運輸,在倫敦和紐約等大城市,馬匹更扮演城市、經濟運作的核心。隨著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對馬匹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導致激增的後勤和環境衛生挑戰。每匹馬每日排泄的馬糞和尿液堆積在街道上,散發惡臭,威脅公共衛生;同時因過勞或老化而死,腐爛的馬屍體也成為城市中的一大問題。甲午戰爭發生的那一年(1894),倫敦《泰晤士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預警,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五十年內倫敦的街道將覆蓋著9英尺厚的馬糞。紐約也面臨類似問題,當時預測在二十世紀中葉時,各城市將難以應對馬匹所帶來的衛生和交通挑戰。
人類並未直接解決街道上的馬糞問題,而是二十世紀初期,汽車逐漸取代馬車,從根本上減少、甚至到無須馬匹的需求。汽車的發明與普及改變了城市交通結構,使「馬糞危機」迅速消失。此一案例有幾個不同角度省思,說明馬糞危機的預測高估了問題的持續性,未考慮到技術和社會的變化;也具體地展示城市化的環境挑戰、技術創新在解決問題中的角色,以及人類應對複雜危機的潛力。汽車雖然解決了馬糞問題,但也帶來人類仍在面對的問題,如空氣污染、交通堵塞和溫室氣體排放等。
自去年(2024)底,各方開始檢視過去、展望新的一年時,因過去一年的新生兒人數創新低,媒體標題討論「龍年效應失靈」或「時隔60年,龍年低於虎年」。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夾擊,報載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坦言,台灣人口結構確實是嚴峻問題,政府努力端出積極作法,生育、人口、人才政策多軌並進;從產業、經濟發展的角度,期待AI成為「即戰力」,可以解決勞動力的需求。AI科技的發展確實帶來許多行業及產業的變革,期待AI萬能能提供人口議題的解方,如同二十世紀初期汽車的出現解決大城市的馬糞危機。然而少子化對其它層面的影響,絕對是比產業、經濟發展更為多元。我們期待更多智慧科技導入至醫療、健康及照護,機器人協助送餐及家務工作,也許也可以接受機器戰警全面接管街道巡邏與國土安全的維護,但絕不會想看到學校教室裡是坐滿機器人在聽課。

由國家、社會整體的發展、建設及規劃而言,各生肖年出生數合理上應該是一個均勻、齊一的分布;新生兒出生數的龍、虎年效應,引發嚴重扭曲、錯亂的資源配置,例如當小一新生入學數的差異過大對教育資源分配的影響。從相對數字來看,附圖展現民國64至112年按生母年齡之新生兒出生數占比的趨勢變化,圖中的五條垂直虛線標示當各年齡層的占比出現交錯的狀況。在這段期間,生母年齡20-24歲這一年齡層從原本占比最高的接近45%,在民國69-70年間被25-29年齡層超越,一路下探,再於民國83-84年間被30-34年齡層超越;在民國97-98年又被35-39年齡層超越,到民國112年,其占比已低至幾乎與40-44年齡層差不多。反觀生母年齡30-34歲者在民國64年時約占10%,在民國67-68年後開始拉開與19歲以下這一年齡層的差異,其占比一路上升,在民國83-84年間超越20-24這一年齡層,在民國97-98年超越25-29歲者,之後都維持為國內主要生育年齡層。整體而言,在民國64年時20-29為女性最主要生育年齡,到了民國112年已轉變成30-39年齡者。此趨勢圖所顯示各生母年齡層占比的變化,深刻的反應整體經濟發展、社會觀念、家庭型態、個人生活選擇與價值的轉變。
端看過去數十年的新生兒總數之時間數列的趨勢,原先希冀去年可因龍年效應帶來生育數提升之想像,卻無情的失靈。當少子化的大浪來襲,新生兒總數降至某個程度,婦女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紀逐年更延後,考慮生肖為因素的新生兒出生數的預測是該修正的。同時,新生兒的生肖也不是一個該關注的議題,避開虎年生子之習俗禁忌與迷思本是過度的渲染而來。政策制定者應更關注生母各年齡層趨勢的變化,藉由數據不同面項的呈現來做出明智的決策;根據不同年齡層的實際需求,精準解決各年齡層所面對的生活議題與價值抉擇,方能對不同的「客群」制訂差異性的服務,推升對結婚與生育的積極態度,更有效率的促進整體生育率的提昇。
各方討論低生育率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案,多從經濟面的因素來訴求與討論,如高房價與低薪等。呼應過去數十年社會結構與教育所呈現的變革,不婚及低生育率其實反應整個台灣社會在家庭與個人價值的轉變。這些年震天價響的進步價值,重視社會、文化、經濟和科技等方面進步與革新的價值觀念,支持多元文化、多樣性,的確讓台灣邁向、推動社會更加公平、包容、自由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除了從經濟面的因素的解決方案,提出各式補助、福利吸引各年齡層對結婚與生兒育女的實現,也期待借重AI科技可以像自動輔助駕駛般減緩父母在育嬰照顧上的心力。然而傳統價值的婚姻觀念與生育選擇的轉變、女性在教育及勞動參與的提昇、兩性平權等,更回應少子化更不可逆的趨勢。對於不婚與低生育率問題,可能更重要的核心價值,是提供了一個促進對話與平衡的契機,社會能夠在進步與傳統之間找到更合適的共存方式,或是根本解決之道。風評:重創加墨卻讓中國鬆一口氣,台灣躲不過的川普關稅戰更多文章
*作者為政大統計學系教授